100%

全晉文卷二

烏程嚴可均校輯

武帝一

帝諱炎。字安世。文帝長子。魏嘉平中封北平亭侯。歷給事中、奉車都尉、中壘將軍。加散騎常侍。遷中護軍假節。常道鄉公即位。遷中撫軍。進封新昌鄉侯。晉國建。立為世子。拜撫軍大將軍。咸熙二年立為晉太子。八月嗣晉王位。十二月受魏禪。改元四。泰始、咸寍、太康、太熙。在位二十六年。諡曰武皇帝。廟號世祖。

下制王昌不應為前母服(太康元年)

凡事有非常。當依準舊典。為之立斷。今議此事。稱引趙姬叔隗者。粗是也。然後狄與晉和。故姬氏得迎叔隗而下之。吳寇隔塞。毖與前妻。終始永絕。必義無兩嫡。則趙衰可以專制隗氏。昌為人子。豈得擅替其母。且毖二妻。並以絕亡。其子猶後母之子耳。昌故不應制服也。(晉書禮志中。)

全晉文卷二 武帝 一

即位改元大赦詔(泰始元年十二月景寅)

制詔御史中丞等。昔朕皇祖宣王。聖哲欽明。誕應期運。熙帝之載。肇啟洪基。伯考景王。履道宣猷。緝熙諸夏。至于皇考文王。濬哲光遠。允協靈祇。應天順人。受茲明命。仁濟于宇宙。功格于天地。肆魏氏弘鑒於古訓。儀刑于唐虞。疇咨群后。爰輯大命於朕身。予一人畏天之命。用弗敢違。遂豋壇于南郊。受終于文祖。燔柴班瑞。告類上帝。惟朕寡德。負荷洪烈。允執其中。託於王公之上。以君臨四海。惴惴惟懼。罔知所濟。惟爾股肱爪牙之佐。文武不貳心之臣。乃祖乃父。實左右我先王。以弼寍帝室。光隆大業。思與萬國。共饗體[體當作休]祚。其大赦天下。與之更始。自謀反大逆不道已下。在元年十二月七日昧爽以前。皆赦除之。改咸熙二年為泰始元年。賜人爵五級。露布天下。及諸王公國別使。稱朕意焉。(文館詞林六百六十八。又見晉書武帝紀。有刪節。)

封魏帝奐為陳留王詔(十二月丁卯)

明德昭融。遠鑒天命。欽象厤數。用禪厥位。敢咨詢故訓。以敬授青土于東國。永為晉賓。載天子旌旗。乘五時副車。行魏正朔。郊祀天地。禮樂制度。皆如魏舊。以承王顯祖之禋祀。(通典七十四。)

又詔

王上書不稱臣荅報不為詔。一如賓禮。(同上。)

封功臣詔(泰始元年)

昔唐虞三代之盛。暨於漢魏創制。褒崇元勳。班爵行賞。行國[行國之行當作與]同禮。施祿逮下。萬邦咸仰。朕以寡德。登於天位。記[記當作託]于王公之上。腹心股肱文武之臣。光濟帝業。余嘉乃勳。慶賞之行。其用宜速。(御覽二百引王隱晉書。)

進太傅司馬孚封爵詔(十二月乙亥)

太傅勳德弘茂。朕所瞻仰。以光導弘訓。鎮靜宇內。願奉以不臣之禮。其封為安平王。邑四萬戶。進拜太宰。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。(晉書安平王孚傳。)

全晉文卷二 武帝 二

為樂安王鑒燕王機選師友詔(泰始初)

樂安王鑒燕王機並以長大。宜得輔導師友。取明經儒學。有行義節儉。使足嚴憚。昔韓起與田蘇遊而好善。宜必得其人。(晉書樂安王鑒傳。)

以曹志為樂平太守詔

昔在前世。雖厤運迭興。至於先代苗裔。傳祚不替。或列藩九服。式序王官。選眾命賢。惟德是與。蓋至公之道也。魏氏諸王公。養德藏器。壅滯曠久。前雖有詔。當須簡授。而自頃眾職少缺。未得式敘。前濟北王曹志。履德清純。才高行絜。好古博物。為魏宗英。朕甚嘉之。其以志為樂平太守。(晉書曹志傳。)

以王珣何遵為散騎常侍詔(元年 案。王珣。文明王皇后弟。字良夫。魏中領軍王肅子也。歷河南尹中。何遵字思祖。太宰何曾子也。歷大僕卿。東晉別有王珣。字元琳。歷尚書令衛將軍。與此王珣姓名偶同。)

給事黃門侍郎王珣。元理通原。篤志好學。不殞先業。在朝有幹事之才。給事何遵。公亮篤誠。有才幹器任。久歷朝位。職用有效。今宜各敘進。拾遺左右。其以珣遵並為散騎常侍。皆徒分(當有誤。)與內常侍更讀文書。(書鈔五十八引晉起居注。)

賜王經孫郎中詔(元年)

故尚書王經。雖身陷法辟。然守志可嘉。門戶湮沒。意常愍之。其賜經孫郎中。(魏志夏侯玄傳注引漢晉春秋。)

賜王基家奴婢詔(元年)

故司空王基。既蓍德立勳。又治身清素。不營產業。久在重任。家無私積。可謂身沒行顯。足用勵俗者也。其以奴婢二人賜其家。(魏志王基傳。)

詔報傅玄(元年)

舉清遠有禮之臣者。此尤今之要也。(晉書傅玄傳。)

全晉文卷二 武帝 三

卹傅僉詔(元年)

蜀將軍傅僉。前在關城。身拒官軍。致死不顧。僉父彤。復為劉備戰亡。天下之善一也。豈由彼此以為異。僉息著募。(蜀志楊戲傳注引蜀記。)

聽鄧艾立後詔(元年)

昔太尉王淩謀廢齊王。而王竟不足以守位。征西將軍鄧艾矜功失節。實應大辟。然被書之日。罷遣人眾。束手受罪。比於求生遂為惡者。誠復不同。今大赦得還。若無子孫者。聽使立後。令祭祀不絕。(三國魏志鄧艾傳。)

聽群下終喪詔(元年)

諸將吏二千石以下遭三年喪者。聽歸終寍。庶人復除徭役。(宋書禮志二。通典八十。)

赦罪飭治詔(元年十二月)

昔王淩謀廢齊王。而王竟不足以守位。鄧艾雖矜功失節。然束手受罪。今大赦其家。還使立後。興滅繼絕。約法省刑。除魏氏宗室禁錮。諸將吏遭三年喪者。遣寍終喪。百姓復其徭役。罷部曲將長吏以下任。省郡國御調。禁樂府靡麗百戲之伎。及雕文游畋之具。開直言之路。置諫官以掌之。(晉書武帝紀。 案。此與前二詔同。唯罷部曲將以下為異。蓋史家省併數詔為之。)

禁淫祀詔(元年十二月)

昔聖帝明王。脩五嶽四瀆。名山川澤。各有定制。所以報陰陽之功。而當幽冥之道故也。然以道蒞天下者。其鬼不神。其神不傷人也。故祝史薦而無媿辭。是以其人敬慎幽冥。而淫祀不作。末世信道不篤。僭禮瀆神。縱欲祈請。曾不敬而遠之。徒偷以求幸。祅妄相煽。舍正為邪。故魏朝疾之。其按舊禮。具為之制。使功著於人者。必有其報。而祅淫之鬼。不亂其閒。(晉書禮志上。宋書禮志四。通典五十五。)

全晉文卷二 武帝 四

罷供奉詔(元年)

乘黃廄離車。共田獵嬉遊之事。凡若此類。皆悉罷之。(北常書鈔一百三十七引晉起居注。)

掾屬作令詔(元年)

百里長吏。親民之要也。若縣令有掾屬才堪治民者。當以參選。(書鈔七十八引晉起居注。)

正旦徹樂詔(十二月)

朕遭憫凶。奉承洪業。追慕罔極。正旦雖當受朝。其伎樂一切。勿有所設。又殿前及文武織成帷幙之屬。皆不須施。(御覽二十九引晉起居注。)

詔遷卻正(泰始初)

正昔在城都。顛沛守義。不違忠節。及見受用。盡心幹事。有治理之績。其以正為巴西太守。(蜀志卻正傳。)

詔有司(泰始初)

不能使人之不加諸我。此古人所難。交關人事。詡之罪耳。豈尚書令能防乎。其勿有所問。(晉書裴秀傳。時安遠護軍郝詡與故人書云。與尚書令裴秀相知。望其為益。有司奏免秀官。詔云云。)

詔荅李 (泰始初)

秀幹翼朝政。有勳績於王室。不可以小疵掩大德。(晉書裴秀傳。司隸校尉李 復上言。騎都尉劉尚為尚書令裴秀占官稻田。求禁止秀。詔云云。)

又詔荅李 (泰始初)

法者天下取正。不避親貴。然後行耳。吾豈將枉縱其間哉。然案此事。皆是友所作。侵剝百姓。以繆惑朝士。姦利乃敢作此。其考竟友以懲邪佞。濤等不貳其過者。皆勿有所問。易稱王臣蹇蹇。匪躬之故。今 元[元當作亢]志在公。當官而行。可謂邦之司直者矣。光武有云。貴戚且斂手以避二鮑。豈其然乎。其申敕郡寮。各慎所司。寬寡之恩。不可數遇也。(晉書李 傳。 上言。劉友、山濤、中山王陸、武陔各占官三更稻田。詔云云。)

全晉文卷二 武帝 五

以華嶠為散騎常侍詔(泰始初)

散騎以從容侍從。承荅顧問。掌讚詔命。平處文籍。故前世多參用文學之士。議郎華嶠。有論議著述之才。其以嶠為散騎常侍。兼與中書共參著作事。(書鈔五十八。御覽二百二十四。並引華嶠集。)

轉華嶠為秘書監典領著作詔(泰始初)

尚書郎嶠。體素宏簡。文雅該通。經覽古今。博聞多識。屬書實錄。有良史之志。故轉為秘書監。其加散騎常侍。班同中書寺。為內臺使。中書散騎著作。及治禮音律。天文數術。南省文章。門下撰集。皆典領之。(御覽二百三十四。引華嶠集。)

下羅憲詔(泰始初)

憲忠烈果毅。有才識器幹。可給鼓吹。(晉書羅憲傳。憲領武陵太守。泰始初入朝。詔云云。)

郊祀詔(泰始二年正月)

有司前奏。郊祀權用魏禮。朕不慮改作之難。令便為永制。眾議紛互。遂不時定。不得以時供饗神祇。配以祖考。日夕難企。貶食忘安。其便郊祀。(晉書禮志上。宋書禮志三。)

皇后諱勿下詔

禮。內諱不出宮。而近代諱之。非也。勿下。(南齊書禮志上。泰始二年正月。有司奏。故事。皇后諱與帝諱俱下。詔云云。)

除祠厲殃詔

不在祀典。除之。(通典五十五。泰始二年。有司奏。春分祠厲殃及禳祠。詔云云。)

傳封詔

五等之封。皆錄舊勳。本為縣侯者。傳封次子為亭侯。為鄉侯、為關內侯。亭侯為關中侯。皆食本戶十分之一。(晉書武帝紀。)

擇立諫官詔(二月庚午)

古者百官官箴王闕。然保民特以諫諍為職。今之侍中常侍。實處此位。擇其能正色弼違。匡救不逮者。以兼此選。(晉書武帝紀。)

全晉文卷二 武帝 六

詔有司以書荅孫皓(三月庚戍)

昔漢文光武懷撫尉佗公孫述。皆未正君臣之儀。所以羇縻未賓也。皓遣使之始。未知國慶。但以書荅之。(晉書武帝紀。帝既受禪。吳人來弔。有司奏為荅詔。帝曰云云。)

優崇陳留王詔(五月戊辰)

陳留王操尚謙沖。每事輒表。非所以優崇之也。主者諭意。非大事。皆使王官表上之。(晉書武帝紀。通典七十四。)

賜王沈葬錢并地詔(五月)

故驃騎將軍王沈。忠允篤誠。執德弘毅。外清方夏。內熙兗職。歷位著稱。厥功茂焉。不幸薨殞。志業未究。今當葬。其賜錢三十萬。葬田一頃。(御覽五百五十六。)

營造宗廟詔(七月)

主者前奏就魏舊廟。誠亦有準。然於祗奉明主。情猶未安。宜更營造。崇正永制。(晉書禮志上。宋書禮志三。)

荅群臣請易服復膳詔

每感念幽冥。而不得終苴絰於草土。以存此痛。況當食稻衣錦。誠佹然激切其心。非所以相解也。吾本諸生家。傳禮來久。何必一旦便易此情於所天。相從已多。可試省孔子荅宰我之言。無事紛紜也。言及悲剝。柰何柰何。(晉書禮志中。宋書禮志二。通典八十。)

又荅詔

重覽奏議。益以悲剝。不能自勝。柰何柰何。三年之喪。自古達禮。誠聖人稱情立哀。明恕而行也。神靈日遠。無所訊告。雖薄於情。食旨衣美。朕更所不堪也。不宜反覆。重傷其心。言用斷絕。柰何柰何。(晉書禮志中。宋書禮志二。通典八十。)

謁陵詔(八月)

此上旬。先帝棄天下日也。便以周年。吾煢煢。當復何時一得敘人子之情邪。思慕煩毒。欲詣陵瞻侍。以盡哀憤。主者具行備。(晉書禮志中。宋書禮志二。)

全晉文卷二 武帝 七

荅群臣奏停謁陵詔

孤瑩忽爾。日月已周。痛慕摧感。永無逮及。欲瞻奉山陵。以敘哀情。體氣自佳耳。又已涼。便當行。不得如所奏也。主者便具行備。(晉書禮志中。宋書禮志二。)

衰絰謁陵詔

昔者哀適三十日。便為梓宮所棄。遂離衰絰。痛感豈可勝言。顧漢文不使天下盡哀。亦帝王至謙之志。是以自割。不以副諸君子。有三年之愛。而身禮[禮當作體]廓然。當見山陵。何心而無服。其以衰絰行。(晉書禮志中。宋書禮志二。)

荅群臣諫止衰絰謁陵詔

亦知不任此麻布耳。然人子情思。為欲令哀喪之物在身。蓋近情也。群臣自當按舊制期服之義。非先帝意也。(晉書禮志中。宋書禮志二。)

允群臣不以衰絰謁陵詔

患情不能跂及耳。衣服何在。諸君勤勤之至。豈苟相違。(晉書禮志中。宋書禮志二。)

下傅玄皇甫陶詔(泰始初)

二常侍懇懇於所論。可謂乃心欲佐益時事者也。而主者率以常制裁之。豈得不使發憤邪。二常侍所論。或舉其大教[教當作較]。而未備其條目。亦可便令作之。然後主者入[入當作八]坐。廣共研精。凡關言於人主。人臣之所至難。而人主苦不能虛心聽納。自古忠臣直士之所慷慨也。其甚者。至使杜口結舌。每念於此。未嘗息也。故前詔敢有直言。弗有所距。庶幾得以發懞補過。獲保高位。喉舌納言諸賢。當深解此心。務使下情必盡。苟言有偏善。情在忠益。不可責備於一人。雖文辭有謬誤。言語有失得。皆當曠然恕之。古人猶不拒誹謗。況皆善意。在可採錄乎。近者孔晁綦母龢皆按以輕慢之罪。所以皆原。欲使四海知區區之朝。無諱言之忌也。又每有事。輒出付主者。主者眾事之本。故身而所處。當多從深刻。至乃云恩貸常由上出。(按武帝紀此下有是何言乎。其詳評議。)出付外者。寍縱刻峻是信邪。故復因此喻意。(晉書傅玄傳。又群書治要三十引晉書。)

全晉文卷二 武帝 八

詔徙陵勿煩擾居人(十月丁末)

昔舜葬蒼梧。農不易畝。禹葬成紀。市不改肆。上惟祖考清簡之旨。所徙陵十里內居之[居之之之當作人]。動為煩擾。一切停之。(晉書武帝紀。)

以高陽王珪督鄴城守詔(二年)

鄴城守事。宜速有人。又當得親親有文武器任者。高陽王珪。今未之國。雖當出為蕃輔。以才幹事。亦古之制也。其以珪為督鄴城守事北中郎將。(御覽二百四十一引晉書起居注。)

詔議通糴法(二年)

夫百姓年豐則用奢。凶荒則窮匱。是相報之理也。故古人權量國用。取贏散滯。有輕重平糴之法。理財鈞施。惠而不費。政之善者也。然此事廢久。天下希習其宜。加以官蓄未廣。言者異同。財貨未能達通其制。更令國寶散於穰歲。而上不收。貧弱困於荒年。而國無備。豪人富商。挾輕資。蘊重積。以管其利。故農夫苦其業。而未[未當作末]作不可禁也。今者省徭務本。并力墾殖。欲令農功益登。耕者益勸。而猶或騰踴。至於農人並傷。今宜過[過當作通]糴。以充儉法[法當作乏]。主者平議。具為條制。(晉書食貨志。通典十二。)

諸王國領兵詔(二年)

大國三軍。領兵五千人。次國二軍。領兵三千人。小國一軍。領兵二千人。上中下三等將軍。(書鈔七十一引晉起居注。)

敘用魏宗曹翕詔(二年)

翕秉德履道。魏宗之良。今琨遠至。其假世子印綬。加騎都尉。賜服一具。錢十萬。隨才敘用。(魏志東平靈王微傳[傳下應有注字]。)

全晉文卷二 武帝 九

封夏侯惇近屬詔

惇。魏之元功。勳書竹帛。昔庭堅不祀。猶或悼之。況朕受禪於魏。而可以忘其功臣哉。宜擇惇近屬劭封之。(魏志夏后惇傳注引晉陽秋。)

以侯史光為御史中丞詔(二年)

光忠亮篤素。有居正執義之心。歷職內外。恪勤在公。其以光為御史中丞。雖屈其列校之位。亦所以伸其司直之才。(晉書侯史光傳。)

追贈王沈司空詔(泰始三年)

夫表揚往行。所以崇賢垂訓。慎終紀遠。厚德興教也。故散騎常侍驃騎將軍博陵元公沈。蹈德居正。執心清粹。經綸墳典。才識通洽。入歷常伯納言之位。出幹監牧方嶽之任。內著謀猷。外宣威略。建國設官。首登公輔。兼統中朝。出納大命。實有翼亮佐世之勳。其贈沈司空公。以寵靈既往。使沒而不朽。又前以翼贊之勳。當受郡公之封。而固辭懇至。嘉其讓德。不奪其志。可以郡公官屬送葬。(晉書王沈傳。)

立皇太子詔諭群臣(三年正月丁卯)

朕以不德。託於四海之上。兢兢祗畏。懼無以康濟寓內。思與天下式明王度。正本清源。於置胤樹嫡。非所先務。又近世每建太子。寬宥施惠之事。間不獲已。順從王公卿士之議耳。方今世運垂平。將陳之以德義。示之以好惡。使百姓蠲多幸之慮。篤終始之行。曲惠小仁。故無取焉。咸使知聞。(晉書武帝紀。)

統承大業。懼未能光祖宗之遺德。至於建嗣樹嫡。非所務也。(初學記十引晉起居注。泰始三年。有司奏正統立嫡。詔云云。 案此即前詔。而文互異。故並錄之。)

立皇太子不大會詔(三年)

情懷哀慘。每歲正會。以四方集。故不從心耳。此日可不會。(通典一百四十七。)

報文立辭太子中庶子詔(三年)

古人稱與田蘇遊。非舊德乎。(華陽國志十一。)

全晉文卷二 武帝 十

原孔晁上書犯諱詔(三年後)

晁自理。頃所稱引。雖不與今相值。然情有所由。其特原之。然則自今以後。三帝諱情亦矍[矍當作瞿]然。長吏以上。足閑禮法。可如舊科。其餘散官以下。但有謬語者。不可具責。又古者內諱不出宮。但勿聽以為名字。至於吾名。但在見避過禮。其或過謬。皆勿卻問。以煩簡書也。(通典一百四。)

議增吏俸詔(九月甲申)

古者以德詔爵。以庸制祿。雖下士猶食上農。外足以奉公忘私。內足以養親施惠。今在位者祿不代耕。非所以崇化之本也。其議增吏俸。(晉書武帝紀。)

以義陽王望為太尉詔(九月甲申)

夫尚賢庸勳。尊宗茂親。所以體國經化。式是百辟也。且台司之重。存乎天官。故周建六職。政典為首。司徒中領軍以明德近屬。世濟其美。祖考創業。翼佐大命。出典方任。入贊朝政。文德既著。武功宣暢。逮朕嗣位。弼道惟明。宜登上司。兼統軍戎。內輔帝室。外隆威重。其進位太尉。中領軍如故。置太尉軍司一人。參軍事六人。騎司馬五人。又增置宮騎十人。并前三十。假葆羽鼓吹。(晉書安平王孚附傳。望孚第二子。)

以荀顗為司徒詔(九月甲申)

昔禹命九官。契敷五教。所以弘崇王化。示人軌儀也。朕承洪業。昧于大道。思訓五品。以康四海。侍中司空顗。明允篤誠。思心通遠。翼亮先皇。遂輔朕躬。實有佐命弼導之勳。宜掌教典。以隆時雍。其以顗為司徒。(晉書荀顗傳。 案。書鈔五十二引晉起居注兩條。並作六年誤。)

詔荅侯史光(三年)

太保耆艾元老。高行清粹。朕所毗倚。以隆道宏治者也。前後遜讓.不從所執。此非有司所得議也。其寢光奏。(御覽二百六引晉書。御史中丞侯史光上言。祥久以疾病。闕廢朝會。應免官。詔云云。 案。書鈔五十二引王隱晉書。前四句同。今晉書王祥傳有刪節。)

全晉文卷二 武帝 十一

王詳致仕詔(九月)

古之致仕。不事王侯。今雖以國公留居京邑。不宜復苦以朝請。其錫几杖。不朝。大事皆諮訪之。賜安車駟馬。第一區。錢百萬。絹五百匹。床帳簟褥。以舍人六人為睢陵公舍人。置官騎二十人。以公子騎都尉肇為給事中。使常優游定省。又以太保高潔清素。家無宅宇。其權留本府。須所賜第成乃出。(晉書王祥傳。)

以何曾為太保詔(九月甲申)

蓋謨明弼諧。王躬是保。所以宣崇大訓。克咸四海也。侍中太尉何曾。立德高峻。執心忠亮。博物洽聞。明識弘達。翼佐先皇。勳庸顯著。朕纂洪業。首相王室。迪惟前人。施於朕躬。實佐命興化。光贊政道。夫三司之任。雖左右王事。若乃予違汝弼。匡獎不逮。則存乎保傳。故將明兗職。未如用乂。厥辟之重。其以曾為太保。侍中如故。(晉書何曾傳。)

博議中山王睦立禰廟詔(泰始中)

禮文不明。此制度大事。宜令詳審。可下禮官博議。乃處當之。(晉書高陽王睦傳。)

許中山王睦立禰廟詔

禮。諸侯二昭二穆。與太祖之廟而五。太祖即始封君也。其廟不毀。前詔以譙王中山王父非諸侯。尊同禮不相厭。故欲令各得祭。以申私恩也。然考之典制。事不經通。若安平王諸子並封。皆得立廟祭禰。親盡數終。其廟當毀。無故下食友庶之國。猥更隨昭穆而廢。非尊祖敬宗之義也。其如前奏施行。(通典五十一。)

全晉文卷二 武帝 十二

追封文明王太后母羊氏詔(泰始三年)

黃漢文追崇靈文之號。武宣有平原博平之封。咸所以奉尊尊之敬。廣親親之恩也。故衛將軍蘭陵景侯夫人羊氏。含章體順。仁德醇備。內承世冑。出嬪大國。三從之行。率禮無違。仍遭不造。頻喪統嗣。撫育眾胤。克成家道。母儀之教。光於邦族。誕啟聖明。祚流萬國。而早世殂隕。不遇休寵。皇太后孝思蒸蒸。永慕罔極。朕感存遺訓。追遠傷懷。其封夫人為縣君。依德紀諡。主者詳如舊典。(晉書文明王皇后傳。御覽又見[又見當在御覽上]又見二百二。)

詔稱張華

張華為黃門侍郎。博覽圖籍。四海之內。若指諸掌。(書鈔五十八引王隱晉書。泰始三年詔。)

全晉文卷二終